5歲男童右腿突然僵直1個多月,竟是心理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2-08-29 07:49
本文來源: 心理科
2022年4月的一個晚上,男童小恒(化名)騎完自行車后就安心入睡。次日早上起來后不肯走樓梯,媽媽問原因,小恒說是右腳膝蓋后面疼痛,故請假在家觀察。2小時后右腿開始僵直,完全不能彎曲。當天晚上等小恒睡著后,家長用力去彎曲小恒的右腿,發(fā)現(xiàn)右腿依舊僵直,完全不能彎曲。2天過去了,小恒右腿仍然僵直,于是先后到數(shù)家醫(yī)院中醫(yī)骨科問診,醫(yī)生按運動過度導致肌肉酸痛治療了幾天,依然沒有效果。拍了片,也顯示右膝關節(jié)正常。于是對癥治療一周后復診,但病狀并無好轉。醫(yī)生排除骨科問題,建議到神經(jīng)內科就診。骨科找不出病因,也試過民間的求神拜佛玄學,并無效果。要找出病因,才能準確治療。經(jīng)過馬不停蹄的一個月積極診療,仍解釋不了右腿持久僵直的病因,于是在中山市博愛醫(yī)院住院期間進行了心理科會診。會診的醫(yī)生是心理科的梁志聰醫(yī)生,梁醫(yī)生是這樣分析的:當相關的檢查均沒有發(fā)現(xiàn)相應的病因時,要考慮心理障礙,小恒屬于“分離障礙”。梁志聰醫(yī)生耐心對孩子父母解釋了這種心理問題的原因,舉了一個例子:有些孩子在嬰兒期喜歡手腳多活動和吮手指,而家人為了安全和好習慣,用襁襟封鎖嬰兒四肢,不讓他吮手指及活動手腳。有些嬰兒的潛意識會錯誤解釋這種保護措施,認為自己的手腳是“壞分子”,所以手腳要“坐牢”樣封鎖。隨著長大,孩子在意識上沒有覺得手腳要坐牢,但潛意識仍繼續(xù)運作。孩子長大了,在外界一些刺激的基礎下會激發(fā)奇怪的癥狀,比如孩子本身就不太適應幼兒園生活,加上某天上幼兒園被某同學說了他一句“多手多腳”,于是他的“壞分子手腳”就應該如嬰兒期一樣“坐牢”樣封鎖,所以就出現(xiàn)心因性單腿僵直癱瘓。并且梁志聰醫(yī)生也解釋了這種疾病很常見,各種不可思議的癥狀在心理醫(yī)生眼中大多是有心跡可循的,找到心跡就能更快治愈癥狀。梁醫(yī)生舉例了另一個因為找到心跡而治愈的分離障礙患者例子,引用了他在2019年親自治愈的分離障礙性失明患者個案,當時那個失明患者總是想像自己快死了,死了的自己是看不見東西的。治療過程中梁醫(yī)生不斷和患者談死亡的話題,當患者對死亡有了重新認識,就能看見東西了。除了對疾病的深入科普,梁醫(yī)生也表示對同類心理疾病有治愈經(jīng)驗,認為對小恒右腿僵直的治療有一定的成功率?;純焊改咐斫饬似姘Y的原因后,非常積極地配合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療規(guī)則。梁志聰醫(yī)生認為癥狀產生通常要同時滿足3要素:(生命早年的影響、近期的適應不良、引發(fā)癥狀的生活事件)。梁醫(yī)生認為生命早年的影響通常是患者生命早年產生了歪曲的心理動力,這種動力通常是患者自己意識不到的。比如以上說過的例子:家人過度限制嬰兒手腳導致有些孩子有“壞分子手腳要坐牢”的潛意識。梁醫(yī)生認為有些患者可以通過轉化生命早年的影響而讓奇怪的癥狀消失,并且應該同時干預適應不良及沖突的生活事件,以達到全方位康復。要治療好小恒,首先要挖掘出小恒的潛意識,這一步是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關于對小恒潛意識的挖掘,用語言問診顯然不太可行,因為潛意識就是連患者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東西。那么連患者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東西,要怎么才能挖掘出來呢?
梁醫(yī)生運用挖掘潛意識的工具:房樹人繪畫分析,讓小恒在紙上畫房屋、樹木、人三元素的一張畫,不久,小恒就畫出了以下的畫:有了畫,梁醫(yī)生開始挖掘工作。他分析到:這張畫明顯有一個特點:房、樹、人三個主元素都明顯右傾,說明心理嚴重失去平衡,幾乎要倒塌了。先看整體,整體各種元素沒有互相的聯(lián)系,說明孩子還沒很好發(fā)展出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的認知。繼續(xù)看人,人有用色上互相沖突,藍頭、紅身,黃手,對自身的認知是有沖突的。以上三點,也可以估計孩子在生活中有適應不良,追問媽媽,媽媽說孩子上學能和同學玩,但不主動理同學,并覺得上學沒意思。于是加做【兒童神經(jīng)心理發(fā)育量表】測評,報告也印證了梁醫(yī)生的想法:粗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行為均比同齡人慢了半年到一年的水平(如下圖),這種情況會導致孩子在幼兒園適應不良。接下看人的腿,一長一短,右邊的腿明顯一分為二,特征非常明顯,這是孩子右腿僵直在畫中的投射。人的手腳用色過于刺激并分離,也暗喻孩子對身體有“刺激+分離”的潛意識感知,我們聯(lián)系疾病名稱正好叫“分離障礙”。再看樹,樹干右傾的嚴重程度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差一點就會倒下了,為了不讓樹倒下,那么人就必須在樹干的右邊加一條硬木棍去頂著樹干。而右側的硬木棍就是對右腿僵直的比喻,右腿的僵直的潛意識就是為了頂著心理上的嚴重右側,防止心理的倒塌。挖掘后,梁醫(yī)生總結初步的精神分析動力結論:孩子可能在嬰兒期中受到影響,種下了對身體“刺激+分離”的歪曲感知,在4-5歲時因為粗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行為均比同齡人慢了半年到一年的水平,使生活并不順利,又因情緒表達不暢而沒有引起老師與家人發(fā)現(xiàn),孩子心理失衡進一步發(fā)展超過臨界點,就突然用身體暴發(fā)了癥狀,以右腿僵直的方式去支撐心理的倒塌式右傾失衡,以防止心理崩潰及社會功能崩塌。梁醫(yī)生以這個心理動力架構假設馬上量身訂制治療方案。2個重點:一、治本。由王梓瑩心理治療師開展沙盤治療,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調節(jié)情緒、理解自己、處理現(xiàn)實沖突、增強適應能力。二、治標。由梁志聰心理醫(yī)生開展暗示治療,主要目的是高速消除孩子的右腿僵直癥狀。經(jīng)過五次沙盤游戲治療,梓瑩治療師都選擇充當小恒游戲中的跟隨者和參與者,去接納和理解他對游戲的自由發(fā)揮,讓他對自己的游戲有充分的主導權。每次在治療室我都會鼓勵小恒更主動地表達他對于沙盤游戲的想法,通過這樣的表達過程能更好地幫助他內在情緒宣泄和語言方面的提高。7周后,小恒再做【兒童神經(jīng)心理發(fā)育量表】測評,粗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行為由一開始的比同齡人慢很多的水平到明顯好轉,很接近同齡人水平了。在以上沙盤治療的基礎下,梁志聰醫(yī)生每周也設計了暗示治療。暗示療法是利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使被治療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志地接受治療者的某種觀點、信念、態(tài)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實現(xiàn)消除疾病癥狀或加強某種治療方法效果的目的。第一天在王梓瑩治療師實施了沙盤治療后,梁志聰醫(yī)生對小恒實施暗示治療。梁醫(yī)生給小恒講了2個身體糾正的暗喻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大約就是有一匹馬寶寶,寶寶一天天成長,起初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跑得飛快,就差點跑到狼的森林。馬的家人為了馬寶寶著想,就不讓馬寶寶亂跑。馬寶寶不明白,誤以為自己的腿很壞。后來每次被家人限制活動,都誤認為是自己的腿有罪。有一天馬寶寶的右腿突然跑不了,變得很硬。馬的家人后來告訴馬寶寶不是腿的錯,真正的目的是要注意安全。馬寶寶聽明白了,突然間右腿的僵硬就解除了,病就好了。另一個故事是右傾的暗喻故事。讓小恒畫了一棵樹,之后梁醫(yī)生在小恒的畫上加了一些線(如下圖),告訴小恒只要拉這些線,樹就會不斷由傾斜變直立,這樣小恒的右腿就會好了。同理,梁醫(yī)生也設計了“人的拉直”與“屋的拉直”訓練。要求回家后要堅持每天兩到三次劃線,每條線劃1分鐘。除了暗示治療,梁醫(yī)生還設計的3個動作訓練,每次做20個。這些動作就是讓小恒為了身體平衡,就必須要應用到右腿彎曲。(其中一個動作的設計圖如下)第一次干預后,次天小恒家長傳來了好消息:小恒的右腿在睡覺中可以彎曲了。這對小恒干預組的工作人員和小恒一家來說都是一個滿載希望的信號:就這樣辦,會治好的!
每次堅持做暗示訓練后第2-3天,總會突發(fā)好轉......每周梁醫(yī)生都會讓小恒畫房樹人,并且針對畫中挖掘到的新情況,量身設計出新的暗示訓練方法,讓小恒回家每天訓練。第二次訓練后2-3天,醒覺時右腿可以彎曲30度2秒了。第三次訓練后2-3天,坐的時候腿可以彎曲60度,走路的時候腿可以彎曲20度。第四次訓練后2-3天,小恒有一天偶然右腳能夠提起來連續(xù)踩地上的東西。第四次訓練是個最明顯的轉折點,由腿只能彎曲20度到能夠跑步,梁醫(yī)生的設計的暗示法起到關鍵的作用(如下圖),梁醫(yī)生發(fā)現(xiàn)小恒之前的房樹人都是浮的,浮就表現(xiàn)人沒有著地感,于是設計了著地感的暗示,讓小恒的四只手指去分別不斷按壓房、樹、人下部的四個小圓,代表他們都穩(wěn)穩(wěn)地感受到地面。再加上另幾個新設計的暗示訓練,2-3天后小恒就能跑步了,大家都喜出望外。第五次訓練后2-3天,走路完全正常,右腿能自行彎曲90度,但不能彎曲180度,幾乎沒法做蹲下的動作。第六次訓練后2-3天,跑步完全正常,能做蹲下的動作,右腿蹲下時可彎80度。這個變化讓心理干預組的所有成員都有點蒙了,“原來人能夠完美跑步還不是治療的終點,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不能蹲下的情況,真的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知道事情的復雜性?!?/span> 第七次干預期間孩子已經(jīng)能蹲下一次,但無法重現(xiàn)再蹲。訓練后第10天,孩子每次都能完美蹲下,家長已經(jīng)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
隨著治標又治本,小恒的右腿僵直完全治愈,適應能力不斷增強,恢復到接近同齡水平。小恒高興得向爸媽及同學展示自己的右腿靈活的活動,他說“我好了!”
“對分離障礙的治療是充滿魅力的,難道這不比邢偵案件引人入勝、動人心魄嗎?”梁志聰醫(yī)生如此評價說。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